“十三五”将建铁路线2.3万公里 投2.8万亿
发表时间:2015-05-05 浏览次数:1545次
各方冀望多时的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终于获批,而财政部估算出的未来六年42万亿元投资数额更让三地多个行业亢奋起来。不少业内专家甚至惊呼,如果这些巨量投资落地,那对京津冀区域将是难以估量的强刺激,其中包括交通、环保等多个领域将快速被调动起来。可以说,站在利好政策高地,三地的协同发展从起步就动力十足。
三地交通补齐“最后一里路”
在此次42万亿元投资中,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。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共存在“断头路”里程达2300公里,县道、乡道则难以估计。随着总规的出炉,以国家战略的身份驶入“快车道”的京津冀协同发展,尽管由高层推进、规划,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,但在高铁、高速公路之下,更细微的“毛细血管”却仍面临堵塞。
不过,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告诉笔者,业内盛传,国家铁路局拟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建设新线2.3万公里,投资约2.8万亿元,这样算来京津冀分到的资金并不算充裕。而现如今,有了42万亿元的投资规划,预计区域内更多交通项目将得以开建。接下来,京津冀三地将快速着手补齐基础设施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除了津保铁路等京津冀区域内互联互通线路将开通外,三地还会在公共交通“一卡通”全面推行、上马城际铁路项目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。
“有了国家投资,并不意味着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就完全没有资金问题,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梦恕对笔者表示,“因为国家一般只投资干线,很多铁路、公路线路还需要地方出资,所以要完成道路全方位对接,三地不能光伸手向国家要钱,还需拓宽融资渠道,尽量向社会资本借力。”
先期投资向环保倾斜
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,环保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项目,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、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眼中,在这42万亿元的投入中,先期规划已经走在前面的环保领域肯定会获得投资倾斜。“不可否认,42万亿元的总额比很多人预想的都多,但实际上,通过本次中央政治局通过的规划不难看出,中央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很多环境专家预想的有所不同。”蓝虹表示。
蓝虹分析称,如果单纯是在区域内对污染联防联控的话,河北势必要大规模的压缩产能。在这个过程中,环境治理的投入,主要是从解决现有问题的角度去评估,比如帮助当地扶持新的产业,加大对原有治理的技术投入。“然而,区域规划出台后,京津冀区域未来的人口增长、城市规模发展都要比预想速度快,因此,区域内对于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仍然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,这就决定未来区域环境治理不能光靠减产,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产能的基础上,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,而这些环保项目的投入非常高,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至少在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。”蓝虹表示。
蓝虹还预测,通常来说,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固定在财政支出3%是比较理想的, 42万亿元中如果也能保持这一比例的环保投入,相信未来几年,京津冀多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将迅速提高,城市污染处理基建也会明显扩容。
河北有望建新能源“特区”
除了市场普遍关注的交通、环保领域外,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引发资本投资盛宴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向笔者介绍,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治理雾霾、节能减排,这都与能源分不开,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项目,因此在未来京津冀发展中,能源领域也蕴含巨大的商机。
据披露,去年由中科院原院长、两院院士路甬祥牵头的国家级调研组近日完成一项报告,提议国家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“特区”。报告提出,计划未来10-15年内,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、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,暨国家级新能源前沿技术示范基地,预计投资规模达万亿元以上。据该人士透露,该报告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家高层。
近年来,河北省尤其是坐拥丰富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优势的张家口市张北地区,已开始推进建设“华北地区最大新能源基地”战略。张北地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产业布局已现雏形。基地先后引进华能集团、大唐集团、华电集团、国电集团、国华能源、中广核集团等30多家大企业,建成风电场77个。“目前三地都在压减燃煤,而压减的燃煤肯定还需要其他能源来替代,一方面,可以通过蒙西特高压,直接从内蒙古输送清洁电力,另一方面,就是在京津冀区域内发展光电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。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。
三地交通补齐“最后一里路”
在此次42万亿元投资中,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。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共存在“断头路”里程达2300公里,县道、乡道则难以估计。随着总规的出炉,以国家战略的身份驶入“快车道”的京津冀协同发展,尽管由高层推进、规划,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,但在高铁、高速公路之下,更细微的“毛细血管”却仍面临堵塞。
不过,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告诉笔者,业内盛传,国家铁路局拟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建设新线2.3万公里,投资约2.8万亿元,这样算来京津冀分到的资金并不算充裕。而现如今,有了42万亿元的投资规划,预计区域内更多交通项目将得以开建。接下来,京津冀三地将快速着手补齐基础设施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除了津保铁路等京津冀区域内互联互通线路将开通外,三地还会在公共交通“一卡通”全面推行、上马城际铁路项目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。
“有了国家投资,并不意味着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就完全没有资金问题,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梦恕对笔者表示,“因为国家一般只投资干线,很多铁路、公路线路还需要地方出资,所以要完成道路全方位对接,三地不能光伸手向国家要钱,还需拓宽融资渠道,尽量向社会资本借力。”
先期投资向环保倾斜
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,环保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项目,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、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眼中,在这42万亿元的投入中,先期规划已经走在前面的环保领域肯定会获得投资倾斜。“不可否认,42万亿元的总额比很多人预想的都多,但实际上,通过本次中央政治局通过的规划不难看出,中央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很多环境专家预想的有所不同。”蓝虹表示。
蓝虹分析称,如果单纯是在区域内对污染联防联控的话,河北势必要大规模的压缩产能。在这个过程中,环境治理的投入,主要是从解决现有问题的角度去评估,比如帮助当地扶持新的产业,加大对原有治理的技术投入。“然而,区域规划出台后,京津冀区域未来的人口增长、城市规模发展都要比预想速度快,因此,区域内对于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仍然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,这就决定未来区域环境治理不能光靠减产,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产能的基础上,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,而这些环保项目的投入非常高,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至少在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。”蓝虹表示。
蓝虹还预测,通常来说,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固定在财政支出3%是比较理想的, 42万亿元中如果也能保持这一比例的环保投入,相信未来几年,京津冀多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将迅速提高,城市污染处理基建也会明显扩容。
河北有望建新能源“特区”
除了市场普遍关注的交通、环保领域外,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引发资本投资盛宴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向笔者介绍,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治理雾霾、节能减排,这都与能源分不开,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项目,因此在未来京津冀发展中,能源领域也蕴含巨大的商机。
据披露,去年由中科院原院长、两院院士路甬祥牵头的国家级调研组近日完成一项报告,提议国家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“特区”。报告提出,计划未来10-15年内,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、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,暨国家级新能源前沿技术示范基地,预计投资规模达万亿元以上。据该人士透露,该报告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家高层。
近年来,河北省尤其是坐拥丰富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优势的张家口市张北地区,已开始推进建设“华北地区最大新能源基地”战略。张北地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产业布局已现雏形。基地先后引进华能集团、大唐集团、华电集团、国电集团、国华能源、中广核集团等30多家大企业,建成风电场77个。“目前三地都在压减燃煤,而压减的燃煤肯定还需要其他能源来替代,一方面,可以通过蒙西特高压,直接从内蒙古输送清洁电力,另一方面,就是在京津冀区域内发展光电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。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。